• 索 引 号:QZ00111-0500-2024-00012
    • 发布机构:泉州市财政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4-03-20
    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时间:2024-03-20 17:34
        2023年,市财政局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省委、市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部署,聚焦落实“抓项目、促发展”系列行动和大拼经济、大抓发展,创新运用“财政+”理念,坚持增收节支并举,加强财政资源统筹运作,加力提效积极财政政策,强化投融资策划承载,财政改革发展和保障服务大局取得新实效。

    一、2023年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聚焦开源节流提质,提升财政支持强度

    锚定千亿目标抓收入。深入实施财政收入提质上台阶行动,项目化清单化落实7方面25条措施抓手,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提前两年超过“十四五”规划目标,两项收入的税性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1.52.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加速扩模。统优资源配置增强度。加强“四本预算”及跨年度资金统筹,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5.4%,保持较高供给强度,基层“三保”、债务本息、产城融合等重点支出得到硬实保障。多争上级资金增财力。制定实施《争取上级资金绩效考评暂行办法》,全市争取上级资金210亿元,获得中央和省级竞争性评审项目1213.55亿元,即时分配下达中央直达资金87.65亿元,有效缓解财政紧平衡压力。精打细算节支保重点严格落实市人大批准的预算,把严预算支出、资产配置、政府采购等关口,坚决杜绝无预算、超预算安排支出。坚持厉行节约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和“三公”经费支出。完善存量资金盘活机制,全市收回部门结转结余资金15.57亿元,用于保障重点急需领域。

    (二)聚焦政策加力提效,助力做强实体经济

    拓展运用财政金融政策工具。不折不扣落实国家税费支持政策,2023年全市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98.85亿元。出台《泉州市关于支持扩大有效投资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制定鼓励金融业及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发展措施,构建“1+N”“财政政策+金融工具”政策体系,设立规模150亿元的技术创新基金和10亿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增信基金,将企业应急保障周转基金规模扩大至15亿元,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融资支持。建立惠企政策动态调整优化机制,制定实施企业入驻标准化工业(产业)园区、智能制造数字化赋能、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引领创新、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发展、“财政+金融”支持大院大所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等惠企政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集群化发展。构建多层次基金体系。制定实施《泉州市促进基金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健全完善《泉州市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规定》等“1+7”制度体系和运作机制,构建以市、县政府及国企母基金为骨干的“N+X”多元化产业投资基金体系,设立15只政府引导性母基金、总规模480亿元。惠企政策直达高效兑现。用好惠企政策线上直达兑现平台和“政策找企”平台,2023年实施“免申即享”奖补项目145个,将“即申即享”全流程时限压缩在40天以内,全市兑现惠企资金53.84亿元。

    (三)聚焦投融资创新运作,支撑扩大有效投资

    创新项目投融资落地模式。出台《深化投融资改革保障“强产兴城”实施方案》,改革片区开发、聚城畅通、生态环保、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投资模式,促进项目加快落地,有效整合盘活资产资源,实施“财政+国企+金融”联动,打通“资源-资产-资金-资本”转化通道,用活用足金融工具组合拳。加强资金平衡测算管控。制定三大片区资金平衡管控机制促进良性循环发展指导意见,保障项目建设高效有序规范运作。精心设计南翼国家高新区、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国道324改线、泉梅高速公路、福医大泉州湾研究生科创实践基地和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等投融资运作方案。推进中心市区一体化开发建设。统筹中心市区重大功能布局、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和土地整理利用,挖掘做大资产资源收益。中心市区统管区全年出让用地42114.96亿元,市本级财政投入108.12亿元、市属国企筹措资金283亿元保障项目落地投建。扩容提质用好债券资金。2023年全市发行新增政府债券248.99亿元、居全省第二,获批再融资债券115.47亿元、占到期本金85.8%。实施政府债券资金支出进度考评,强化统计通报预警,力促尽快发挥效益。

    (四)聚焦补短板惠民生,推进建设品质泉州

    扎实做好民生保障。支出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全市民生支出666.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78.3%,促进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公共服务补助标准,市级财政投入为民办实事项目2.32亿元。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统筹就业资金3.46亿元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减征4.43亿元、惠及企业16.71万家,落实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返还上年度缴交的失业保险费,全市返还失业保险稳岗补贴1349.78万元、惠及2092家企业,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572.1万元、惠及1172家企业。加强粮食安全资金保障。投入粮食风险基金1500万元,支持储备粮保管轮换;投入500万元保障智慧粮库建设、引粮入泉及粮食产业发展,深化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切实守牢粮食安全防线。保障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建立自然灾害救助资金拨付使用监督机制,全市争取上级救灾资金3.56亿元,统筹安排4.7亿元投入防汛抗灾和恢复重建。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整合盘活财政涉农资金10.33亿元,支持实施“百镇千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程,带动乡村产业提质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助力绿色生态环保。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加快实施“两江一带”沿线生态环境修复,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获得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补助资金3亿元、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补助资金1.55亿元

    (五)聚焦强监管优服务,提升财政运行绩效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大零基预算改革力度,市本级2023年取消50个项目1.21亿元、调减压缩49个项目3.04亿元。推进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和预算项目库建设,做实做细预决算公开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提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管理、会计核算、资产和政府采购模块运行效率,增强大数据理财能力。完善预算绩效闭环管控。加强事前绩效评估、事中绩效监管,硬化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挂钩机制。市本级完成2401个项目187.29亿元绩效目标批复及运行监控,选取25个项目开展事前评估、13个项目开展事中评价、2个市直部门及12个项目开展绩效重点评价和部门整体评价。实施“财政+”专项行动。制定落实5方面17条创新举措,强化“党建+业务”、“市+县财政”、“财政+部门”、“财政+国企”、“财政+金融”联动发力,建立重点工作定期调度制度,落实一线调度帮扶服务,有效破解难题,赋能振兴财政。加力打造一流政府采购营商环境。在全省率先出台优化政府采购投标(响应)保证金收取、绩效评价、纠纷调解化解、投诉处理电子化、远程异地评审全覆盖等五项硬实举措,巩固提升政府采购营商环境考评全省第一成果。完善财会监督体系。从严从实抓好预算执行监督专项行动、财经纪律重点问题专项整治、重点民生资金专项整治,建立财会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审计监督、行业监督协同贯通落实机制,合力提升财会监督实效。防范化解财政风险。落实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约束,加强全口径政府债务统计监测和风险预警,强化控债减债措施。建立财政运行和部门预算执行监测机制,实施财政收入、基层“三保”、库款调度、“三公”经费等18项指标联动监测和预判预警,采取坚决果断措施及时化解风险隐患,切实守牢财政安全底线。

    二、2024年工作计划

    (一)抓收入强管理,提升支撑保障大局作为实力

    扎实组织财政收入。坚持市县一盘棋谋发展,穿透落实抓收入主体责任,着力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培植长效可持续财源。前瞻介入、全程服务大招商招大商,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大招商项目税源辅导培育,“一企一策”做好纳税超亿元重点龙头企业扶持服务,提升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深挖“短平快”速效财源,加强平台经济、股权转让等流动性税源管征,有效拓展非税收入空间。调优结构保民生保重点。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严格控制提标扩面,增强民生政策可持续性。严格落实“三保”在财政支出的优先地位,强化财力统筹和库款调度,筑牢兜实“三保”底线。坚持厉行节约过紧日子,健全过紧日子制度,严格过紧日子执行,强化过紧日子监督,切实落实部门预算执行主体责任,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强化“三公”经费管理。实施财政专项资金动态清理退出“清单式”管理,及时收回低效闲散结余资金,切实保障重点急需领域。

    (二)优化财政政策支持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质增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清单化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更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提升、高新区扩容,加速打造“一湾两翼”新增长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持续发力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人工智能等新赛道,聚集发展优质教育医疗、高端酒店群、高端商业、区域总部、现代物流等先导业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融入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拓展对台各领域交流合作。提升产业基金运作实效。转变传统生财聚财思维,树立“股权财政理念,深耕市场化运作,加快惠企资金基金化改革,推进实施“补改投”,完善“1+N”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体系,以服务产业和项目为导向合理设计基金规模、财政出资,引导撬动央企国企、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实施基金招商、资本招商,带动业态资源集聚,促进产业提质发展。加强惠企政策评估优化。前置做实财政可承受能力分析论证,动态评估政策执行效果,源头把控政策质量。力推“免申即享”扩面、“即申即享”速办,精简部门决策程序和线下审核环节,提高资金兑付效率。推进惠企政策调整优化,坚决取消低效闲置资金,合理归并零散重复政策。

    (三)强化资金统筹策划保障,支持稳投资扩内需

    改革优化投融资机制紧盯投融资短板弱项和瓶颈制约,创新设计投融资模式,做大融资空间载体和资产资源支撑,做好资金筹措规划,制定资金平衡方案,构建财务可行、资金可融、风险可控的投建运营新模式。创新融资策划运作。建立常态对接合作机制,充分借力国开行等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作用,争取中长期、大额度、低成本资金支持。精心设计运用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等融资工具,着力引进保险资金用于收益稳定、回收期长的基础设施。综合采用企业债券、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定向融资工具、中期票据等方式拓宽多元融资渠道。提升债券项目整合策划质量。用足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政策,完善专项债券项目常态化滚动储备机制,聚焦中央重点支持方向策划申报契合我市产业升级、生态环保、世遗文旅、“两新一重”和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项目。发挥国企主体支撑作用。综合采取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贴息奖补、运营补亏、资本运作、资源配置等措施,支持国企提升承载实力、回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鼓励引导国有资本加大公益性项目投入,对可形成资产且具有一定现金流的政府性投资项目交由国企投建运营。引导国企保持适度杠杆水平,有效释放融资空间,畅通政银企对接合作,用活用足市场化金融工具。谋准项目争取上级支持。紧跟上级竞争性评审政策导向,强化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合力,高质量策划生成竞争性评审项目,争规列盘争取上级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

    (四)坚持为民理财,加大民生社会事业保障力度

    持续做好民生保障。强化财政民生投入机制,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增强各类教育、卫生健康供给能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对防止返贫监测对象、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的帮扶。支持办好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扎实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建设,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奖补力度,促进稳岗扩岗,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着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助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农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环境治理、乡风建设水平。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减污降碳绿色转型。支持大气精准治理减排,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攻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和黑臭水体治理,坚决落实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全力解决违法违规开采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突出问题,推进建设美丽泉州。

    (五)全面深化改革,促进财政管理规范化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持续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切实打破基数固化格局,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建细建实预算项目库,持续强化预决算公开,提升预算管理一体化运作效率。加强专项资金预算管理,规范设立、申报、执行、撤销程序,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评价,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预算绩效闭环管控。推动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一体化深度融合,完善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强化绩效目标源头管理,做细做实部门评价和财政重点评价,硬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促进财政资金聚力增效。加大财会监督力度。完善财会监督工作机制,扎实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聚焦部门重大预算项目、惠企利民资金、转移支付资金等重点领域,坚决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违规违纪行为,切实严肃财经纪律。落实财会监督与各类监督贯通协同机制,促进信息沟通、线索移送、协同监督、成果共享,不断提高监督效能。严控化解财政风险。加强政府债务穿透监管,严格落实控债化债减债措施,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力度,坚决防止新增隐性债务,健全化债长效机制,确保在2025年底实现政府债务率和全口径债务率“双降”目标。加强财政运行风险监测分析,及时排查化解潜在风险隐患,守牢财政安全底线。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