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泉州市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时间:2023-01-28 10:26 浏览量:
 

 

关于泉州市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2318日在泉州市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泉州市财政局局长李清景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泉州市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预算草案提请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2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紧扣市委“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部署要求,扎实开展“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高效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及稳住经济大盘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改革力度,提升积极财政政策效能,保证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扛牢财政安全平稳运行,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提供切实财力保障。

(一)2022年预算收支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920.7亿元、比上年下降2.1%还原增值税留抵退税后可比增长1.9%完成年度预算的99.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6.79亿元、比上年增长4.4%,还原增值税留抵退税后可比增长8%,完成年度预算的105.2%。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6.15亿元(含上级转移支付、上年结转和政府一般债券安排的支出,下同),比上年增长19.9%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48.63亿元、比上年增长6.2%,完成年度预算的101.4%,还原增值税留抵退税后可比增长8.3%,完成年度预算的10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7.81亿元、比上年增长5.7%,完成年度预算的100.9%,还原增值税留抵退税后可比增长7.5%,完成年度预算的106.4%。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1.3亿元,比上年增长22.3%

2022年市本级预算执行具体情况如下:

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主要收入项目执行情况

增值税19.58亿元、比上年增长3.2%,还原留抵退税后可比增长10.5%;企业所得税13.13亿元、比上年增长26.8%;个人所得税2.69亿元、比上年下降5.5%;其他中小税种22.33亿元、比上年下降14.2%;非税收入30.08亿元、比上年增长21.1%

2)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

农林水支出7.44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8.4%。投入1.26亿元支持省市乡村振兴试点村、一村一品示范村及整镇连片推进乡村建设等;投入5500万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投入5700万元支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投入1800万元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投入4430万元支持远洋渔业、海洋食品药品、海上牧场等海洋经济和渔业发展;投入5800万元支持森林资源培育管护和现代林业经济发展;投入5900万元用于农村水利发展和防汛救灾;投入4100万元支持白濑枢纽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投入2800万元支持水生态文明建设和落实河湖长制;投入1503万元支持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投入1603万元支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三下乡;投入2000万元增强粮食安全保障。

教育支出27.92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23.4%投入4500万元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投入2800万元扩容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新改建20所公办幼儿园;投入5000万元推动中小学扩优提质;投入4050万元支持华侨大学、泉州师院双一流建设;投入1000万元实施桐江学者奖励计划;投入1750万元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建成福建技师学院石狮校区,新创办民办技工院校3;投入4600万元落实职业教育助学金和中职学生助学金等政策;投入2200万元支持党校新校区、高级技工学校建设。

科学技术支出2.97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6.9%。投入科技创新专项1.35亿元,实施“四个倍增”,重点支持重大科研平台、“揭榜挂帅”等重大科技项目攻关、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研发投入分段补助及增量奖励、科技人才培养、实施科技创新券和科技特派员制度;投入3000万元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投入8668万元引进培育清源创新实验室、泉州湖南大学工业设计与机器智能创新研究院等“大院大所”;投入510万元用于高新企业发展基金贴息补助;投入800万元开展科技宣传普及。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4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35.8%。投入4.7亿元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市级补助,健全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投入4580万元实施就业优先政策,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安居、就业、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投入2508万元用于优抚抚恤、五老定补、无力参保退休人员生活补助;投入2498万元支持助残信息化平台建设、残疾人托养服务及就业培训;投入150万元开展救急难工作;投入1488万元支持拥军优属和支前事业;投入1363万元支持退役士兵社保接续、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退役金补差、企业退休军转干部生活补贴及困难企业离休两费补助;投入150万元支持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运营;投入470万元推进社区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卫生健康支出31.63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5.1%。投入1.45亿元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补助政策;投入2.3亿元保障全面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投入1.03亿元推进市属公立医院改革发展;投入3210万元支持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投入3391万元支持县域医共体发展、鼓励社会办医等;投入9757万元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投入1800万元支持健康泉州建设;投入325万元支持老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4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21.8%。投入8200万元促进公共文化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支持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投入1500万元支持文物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投入1550万元支持泉州歌舞剧院、泉州大剧院等文化新地标建设运营;投入668万元支持两馆三展建设;投入865万元支持文艺精品公益性演出、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新建村级老年体育活动中心等文化体育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投入3500万元支持新闻事业和媒体融合发展。

节能环保支出3.12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24.5%。投入1392万元并统筹安排资金2亿元,实施晋江、洛阳江上游水资源保护补偿;投入1000万元支持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投入1980万元支持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投入700万元建设交通污染自动监测站;投入450万元提升生态环境综合监管能力;投入1450万元开展垃圾分类管理。

公共安全支出14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9.8%。投入2.4亿元用于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投入2300万元建设城安信息系统;投入1000万元支持公安大数据中心建设;投入1000万元支持科技兴警;投入800万元支持公安设施设备建设;投入8000万元保障公安办案;投入600万元加强国家安全工作;投入200万元实施涉法涉诉救助;投入450万元推进依法治市;投入260万元实施社会综合治理,保障平安泉州建设。

2.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353.2亿元,比上年下降15.3%;政府性基金支出595.79亿元,比上年增长30.2%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108.24亿元,比上年下降6.5%;政府性基金支出128.63亿元,加上对统管区的补助后比上年可比增长24.4%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4.38亿元,比上年增长3.6%;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6亿元,比上年增长60.2%

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68亿元,比上年增长7.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9%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95.38亿元,比上年增长6.6%;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70.89亿元,比上年增长3.4%

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34.99亿元,比上年增长7.9%;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18.4亿元,比上年增长2.2%

5.地方政府债务

省财政厅核定我市2022年新增债务限额267.74亿元(其中市本级新增债务限额66.42亿元),比上年增长25.5%;核定我市利用限额空间发行专项债券20.02亿元。以上债券资金共计287.76亿元,主要用于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城市更新改造、交通、水利和民生补短板等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政府债务余额严格控制在省核定和市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2022年全市按时偿还政府债务到期本息324.48亿元(其中本金252.7亿元、利息71.78亿元),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以上快报数在决算编制中可能还会有所调整,待市本级决算编成后再报市人大常委会审批。

(二)落实市人大决议审议工作情况

强化预算法治意识,严格落实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决议及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着力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抓紧抓实预算收支管理,确保财政安全平稳运行

面对经济下行、产业转型、疫情冲击、减税降费、财源短缺等多重压力,鼓足干劲迎难而上,多措并举挖潜补缺,切实稳住收入大盘。坚持过紧日子,精打细算严控支出,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益,硬化重点领域支出保障。强化收入攻坚稳增长。项目化落实财政收入补缺增收行动,一手抓培植长效可持续财源,一手抓多方挖掘可替补财源,逐旬逐月逐季抓细抓实收入。2022年纳税超亿元的67家企业税收增长12.1%高于全市税收增幅23.8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增收76.61亿元、增长69.5%统筹财政资源保平衡攻克财政紧平衡难关,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上年增长19.9%保持较高支出强度全年向上争取免抵调增值税47.9亿元,比上年增长98.8%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补助资金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常态化将中央直达资金85.76亿元即时分配下达并抓好跟踪监测,切实提升支持复工复产和基本民生保障能力。优化支出结构保重点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调优公用经费预算定额标准,坚决严控新增支出,持续压降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强化结余结转资金动态盘活统筹使用,全市清理收回部门资金15.53亿元保障重点领域急需。强化运行监测防风险。动态测算减税降费、疫情冲击等对收入和财力的影响,加强“四本”预算收支安排管控。强化政府债务、基层“三保”、社保基金等实时监测和风险预判预警,财政收支、库款保障、直达资金分配、债券资金使用、惠企资金兑现实行“旬统计、月通报、季预警”,严守财政运行安全底线

2.提升积极财政政策效能,支持稳市场主体促发展

聚力“保主体、稳大盘、优环境、增动力”,系统集成运用各项财税政策工具,狠抓政策提质增效和穿透直达兑现,全力以赴助企纾困,推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减税降费赋能添活力。全方位、清单式精准辅导,全链条流程即办,确保退税减税缓税快速落地,全年减税降费178.5亿元(主要是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73.4亿元、落实制造业中小企业缓缴税费53.9亿元),“真金白银”增加企业现金流,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扶优做强实体经济增后劲。全市全年投入惠企资金54.59亿元,完善“1+1+13”惠企政策体系,细化实施培优扶强、科技创新、商务发展、外贸稳增长、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研发支持等具体措施。市本级投入4000万元增资市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扩模达11.3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67亿元参与重点和新兴产业投资发展。叠加发力助企纾困稳增长。制定出台稳住经济69条具体贯彻措施及全力抗疫助企保民生促发展33条措施、援企稳岗促就业10条措施、帮助工业企业纾困稳产8条措施、推广纾困贷批量担保业务模式8条措施、商务领域复工复产助企纾困22条措施。市本级投入6896万元鼓励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新增融资担保61.54亿元,在保余额94.21亿元。累计投放纾困贷4050139.47亿元,居全省首位。帮助623家企业获得省上制造业中小微企业新增流动资金贷款26.89亿元并给予1个百分点贴息补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全面推广运用惠企政策线上直达兑现平台,累计注册企业超1.2万家、上架惠企政策1789条,常态化梳理免申即享政策清单,提速提效精准兑现惠企资金。聚焦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11项指标,制定落实攻坚行动方案,逐项巩强补弱促提升;开展政府采购领域“清隐去垒”整治行动,切实提升政府采购监管质效。

3.加强投融资策划运作,支持稳投资增后劲

聚焦“强产兴城”双轮驱动,树立市场化思维和经营财政理念,创新“财政+国企+金融融合机制,做大融资载体和资产资源支撑,建立大财政统筹运作资金池,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项目落地投建精细测算拼盘制定资金筹措方案。好统管区政府投资重点项目、“抓城建提品质”专项行动、“聚城畅通”工程等492项目的资金需求审核拼盘,逐个项目制定资金筹措方案保障到位。安排重点项目前期经费2640万元,推动加快做细做深做实前期工作。保障实施中心市区一体化开发建设。印发《统管区投融资及收益平衡测算管控机制》《统管区资金统筹运作保障机制》《统管区项目征迁安置费用限额包干实施方案》《统管区存量资产资源与相应债务清理甄别处置方案》等系列配套文件,建立统管区资金“月协调、季统筹、专人包片”服务机制,推动中心市区一体化开发建设高效运作。大力争取新增政府债券扩投资。2022年我市发行新增政府债券267.74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居全省第一,至10月底全部完成支出。获批再融资债券211.9亿元,占全年到期本金83.9%,居全省第一。建立“一周一调度”机制,对未开工和已开工未支出项目开展“双清零”行动,一线“督帮一体”解决难点堵点问题71个,力促专项债券资金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实现预期效益。策划申报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搭建与国开行、农发行沟通对接平台,策划申报和落地基础设施投资基金项目813.85亿元,有效支持重大项目投资。做大做强国企投融资支撑。市财政采取资本金注入、资源配置、投资补助、贴息奖补、运营补亏、资本运作等措施提升市属国企项目承载力,推动市属国企综合运用流动性资金贷款、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项目收益债、保险信托等渠道方式,全年筹措资金312.5亿元支持重点项目建设。

4.强化补短板惠民生,推进建设品质泉州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市民生支出620.4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7%市本级投入1.97亿元保障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扎实做好民生托底保障。市本级社会保障支出12.4亿元,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城乡低保标准。下达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及困难群众临时补助资金6.66亿元。全市发放困难群体价格临时补贴64.9万人次、4357.07万元。保障社会事业发展。市本级卫生健康支出31.63亿元,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支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市本级教育支出27.92亿元,推动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投入1500万元活化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投入1050万元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市本级投入就业补助资金1.05亿元,促进新增城镇就业8.9万人。落实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减征5.24亿元、惠及企业15.58万家次。落实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返还上年度缴交的失业保险费全市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1.25亿元、惠及企业4.33万家次,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2亿元、惠及企业4.26万家次。支持开展涌泉行动,集聚各类人才在泉就业创业。支持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争取省级疫情防控补助资金1.48亿元,全市投入疫情防控经费19.14亿元,建立绿色通道确保快速直达,支持设备和物资购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市本级整合盘活财政涉农资金10.3亿元保障实施乡村振兴运用乡村振兴(扶贫惠民)资金在线监管平台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扶贫惠民资金安全高效使用。推进深化生态市建设。构建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支持水岸一体加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进城市绿化、防洪排涝、污水治理、地下管网等建设。统筹安排2亿元落实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上下游联动开展两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

5.扎实推进改革创新,提升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紧紧围绕建立现代预算制度,强化思路举措创新,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有效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市本级2022年取消29个项目0.8亿元、调减压缩36个项目1.09亿元,用于重点支出保障。做细做实预决算公开。市级部门及所属二级预算单位预算公开全覆盖,预决算信息100%及时公开。加快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将预算管理一体化作为规范预算编制执行管理、提升资金使用绩效的重要抓手,完成总预算会计、单位会计核算、预算绩效管理等业务模块上线运行,切实加强财政资金全流程监督管理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精细落实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等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制定实施自然资源领域改革方案,衔接争取省级事权转移支付资金,充分履行市级事权及市县共同财政事权支出责任,保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与零基预算改革相结合,落实预算安排和绩效目标同编制同审核同批复,常态化实施预算执行与绩效目标“双监控”。市本级完成548个项目98.47亿元绩效自评、1449个细化项目41.1亿元绩效目标申报,选取13个项目及2个市直部门开展绩效重点项目评价和部门整体评价。提升国有资产监管实效。组织开展资产领域专项整治、公路资产清查和国有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盘活运营市直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118862.53万平方米、评估价值40.62亿元。出台疫情期间减免租金政策,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累计减免租金5303万元、惠及3057家承租户。切实履行财会监督主责。开展城乡义务教育、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农机购置、国土绿化、文物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业企业技改、疫情防控经费等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开展财经秩序专项整治自查自纠和整改规范,确保各项财经法规和管理制度严格执行。

2022年预算执行工作在市委的有力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各级各部门协同共为、财税部门攻坚拼搏,取得较好成效。但财政运行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加大、出口需求减少等影响外贸订单和市场拓展,疫情形势反复、生产成本提高、房地产市场低迷、居民消费不足及民间投资疲软等对制造、商贸、投资、消费等领域造成冲击,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处于艰难“换挡期”,新增长点培育成效有待提升,财政收入支撑走弱。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抓项目、促发展”系列行动、民生社会事业补短板等重点领域刚性支出需求增大,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和PPP项目支出压力较大,财政处于紧平衡状态。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认真听取各位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破解。

二、2023年预算草案

2023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传承弘扬“晋江经验”,紧扣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目标任务,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深化财政改革创新,加强财政资源统筹运作,加力提效积极财政政策,为建设21 世纪“海丝名城”提供坚实财力保障。

(一)预算编制原则

收入预算按照“实事求是、依法科学、扎实稳妥、提质增效”的原则编制,支出预算按照“统筹兼顾、绩效导向、硬化约束、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一是积极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注重精准、更可持续,支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保持收入预算与主要经济指标匹配协调,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二是建立现代预算制度,强化预算法定,加强预算编制精准把控,坚持厉行节约过紧日子,健全“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审核机制,落实“只减不增”安排。三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持必要支出强度,聚焦落实“强产兴城”,支持“抓项目、促发展”系列专项行动,加快补齐教育、卫生、养老等民生社会事业短板,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四是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当前和长远,杜绝脱离实际的过高承诺,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二)一般公共预算

1.全市代编一般公共预算

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985亿元、比上年增长7%,力争突破10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6.3亿元、比上年增长5.6%加上省体制补助11.3亿元、返还性补助4.29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45.46亿元、省提前下达的专项转移支付补助59.77亿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3亿元、调入资金102.15亿元,减去体制上缴省52.02亿元、政府债券还本支出10.25亿元,全市可用财力750亿元,相应安排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50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3.3%

2.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

2023年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56.97亿元、比上年增长5.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2.83亿元、比上年增长5.7%。加上省体制补助5.97亿元、返还性补助1.07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1.09亿元、省提前下达的专项转移支付补助26.08亿元、下级体制净上解28.86亿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9.79亿元、调入资金18.97亿元,减去体制上缴省11.99亿元、政府债券还本支出1.39亿元,市本级可用财力171.28亿元,相应安排对下转移支付补助12.69亿元,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8.59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4.2%

市本级重点支出项目安排:教育支出24.48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4.7%;科学技术支出4.45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2.8%;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4.71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4.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2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0.6%;卫生健康支出30.16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0.6%;节能环保支出3.69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9%;农林水支出8.66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7.9%

(三)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441.05亿元,比上年增长24.9%;政府性基金支出318.81亿元,比上年下降46.5%(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不包括尚未下达的政府专项债券支出)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160.68亿元,比上年增长48.4%;政府性基金支出111.87亿元,比上年下降13%(原因同上)。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9.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1.9%(主要是盘活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增加收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8.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7.4%

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6.59亿元,比上年增长292.5%(主要是盘活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增加收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6.32亿元,比上年增长361.7%

(五)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07.02亿元,比上年增长6%;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4%

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36.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16.36亿元,比上年下降1.7%(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从2023年起失业保险基金实行省级统筹,收支预算由省级编制)。

(六)地方政府债务

按照债务限额和建设资金需求,全市策划申报2023年新增债券项目479个、资金需求549.12亿元(一般债券项目264116.19亿元、专项债券项目215432.93亿元),其中:市本级策划申报新增债券项目4587.42亿元(一般债券项目169.86亿元、专项债券项目2977.56亿元)。待省财政厅核定我市2023年新增债务限额后,将按程序报同级人大常委会批准。2023年全市政府债务到期本息207.39亿元(其中本金134.54亿元、利息72.85亿元),通过发行再融资债券、安排年度预算资金、强化土地收储出让管理、加快闲置资产资源盘活处置等方式予以足额偿还。

(七)小本级重点支出安排

2023年小本级统筹全口径四本预算安排支出366.53亿元,重点保障以下三个方面的支出需要。

建设海丝名城方面安排135.39亿元。重点用于:提速建设做大中心城区,开展“抓城建提品质”行动,加快东海后埔-金崎、后渚莲垵、城东南滨江和南埔山、北峰西华洋、江南繁荣片区等城市更新,实施“聚城畅通”工程,推进金屿、百崎大桥等通道建设。创新“世遗”保护活化长效机制,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推进古城“拆违治危”、古城街巷微改造、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打响“宋元中国?海丝泉州”文旅品牌,加强世界遗产IP营销推广,推进泉州古城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推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智造强市方面安排8.66亿元。重点用于:实施数字绿色技改,落实绿色化发展、智能化改造、信息化建设、数字化应用等四大重点工程。加快软件、集成电路、云计算、大数据、5G等数字产业发展。推进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培优扶强和中小企业提档升级,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贯通、产供销配套、大中小协同。深化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实施抓创新促应用专项行动,培育高能级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深入实施人才“港湾计划”和“涌泉行动”,强化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实施上市“育苗成林”工程和“刺桐红”三年行动,增强资本市场“泉州板块”活力。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开展民生产业“新国货运动”,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支持快递物流、会展经济发展。推进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境外经贸合作扩容提质。

建设品质泉州方面安排33.97亿元。重点用于: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施更高水平民生保障工程,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强化社会保障兜底。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高水平健康泉州,支持创建区域医疗中心,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提高保健康、防重症能力。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群众体育。推进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智慧城市、完整社区建设,提升城乡风貌品质。深化乡村振兴“串点连线成片”,提升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品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集镇环境、农村裸房整治改造,改善提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实施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推进“两江一带”沿线生态环境修复,开展陆海污染防治、亲海环境整治。深化“河湖长制”,推进水灾害防治、水环境治理,加快白濑枢纽工程、马跳水库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开工建设南北高干渠供水替代工程、山美灌区节水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支持“党建+”邻里中心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高质量建设平安泉州。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

三、切实抓好2023年预算执行

我们将围绕上述预算安排,坚持有效生财聚财、精准理财用财,切实提升预算执行质量,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一)狠抓增收节支,提效保障服务大局

聚力攻坚克难扎实组织收入。对标万亿GDP先进城市,坚持长效培植与短快挖潜财源并重,提高财政和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促进财政收入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扩模。项目化清单化实施财政收入攻坚行动,坚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支持构建“8+4”产业体系,培植成长性稳定性财源。盯紧晋江、南安、惠安、泉港、石狮等重点区域板块做强收入稳大盘,挖掘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潜能,提升行业头部企业税收贡献稳后劲。充分发挥泉州”“资源丰富优势,大力争取总部企业、大区公司、电商销售中心、财务结算中心等落户汇缴税收。加大行政事业单位低效闲置国有资产盘活运营力度,将依托行政权力、国有资源资产取得的收入全面纳入预算管理。调优结构保民生保重点。合理统筹“四本预算”财力,有保有压平衡好支出预算,增强支出均衡性和实效性,全力保障重点急需领域资金需求。全面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严格落实人大批准的预算,杜绝无预算、超预算安排支出。建立“过紧日子”评估机制,强化“紧平衡、硬约束”,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完善存量资金盘活机制,实施专项资金动态清理退出“清单式”管理,定期开展资金已拨、实付“拉网式”检查,强化财力统筹和库款调度,优先保障“三保”、政府债务本息、强产兴城等重点刚性支出需求。

(二)狠抓创新引领,支撑做强实体经济

支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将财政资源配置、政策供给向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强化财政政策与产业、金融、科技、人才等政策相融互促、集成赋能,以创新路径、管用举措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未来产业成形成势,支持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海洋经济、文旅经济。创新财政政策扶持方式。构建市县两级差异互补、有效联动的惠企政策体系,市级聚焦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示范导向等奖补,指导县(市、区)制定实施更加契合当地实际的错位奖补措施。深化惠企资金基金化改革,逐步实施“补改投”,综合运用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等市场化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重大产业投资。建立财政正向激励机制,加大对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招商引资引智、增资扩产强产、企业改制上市、项目投建运营等重点工作成效明显地区的正向激励力度。强化惠企资金精准直达。完善惠企政策动态调整优化机制抓细抓实惠企政策线上直达兑现全面运用,扩大“免申即享”覆盖面,压缩“即申即享”办理流程和时限,提高政策资金兑现便利化,加强惠企资金绩效评价管理,力促惠企政策更加精准靠前加力发力。持续提升营商环境。建设政府采购监督预警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指标跟踪监测,攻弱挺强全面提升财政营商环境。健全政府采购内控管理制度,提升政府采购规范化水平。推动小规模货物和劳务采购进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提高政府采购公开透明度。

(三)狠抓统筹保障,支撑扩大有效投资

统筹资产资源稳投资。整合做大可融资资产资源,充分发挥“财政+国企+金融作用,构建规范化、多元化、可持续投融资运作体系,建立投融资与收益平衡闭环管控机制,强化资金适配调度提升周转效率,保障中心市区一体化开发建设、“聚城畅通”工程、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等重大政府性投资项目落地投建,增强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盘活存量资产增投资。建立资产共享共用和盘活运营长效机制,设置公物仓集中管理和调配低效闲置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挖潜提效盘活处置“非转经”资产。将市政排水、公共停车场、广告设置权、路灯线杆使用权等市政公共资源市场化运营,提高资产收益和服务效率。用足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政策,支持国企通过调整变更存量用地性质、评估增值、“三旧”改造等方式,提升国有资产质量价值,促进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良性循环,切实减轻财政投入负担。综合运用REITsPPP、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有效盘活产业园区、交通水利、生态环保、文化旅游等基础设施领域存量资产带动增量投资。争取专项债券扩投资。完善专项债券项目滚动储备机制,整合同区域、同类型、同承接主体的关联项目,策划生成一批牵引性、示范性项目,“一季一审”更新专项债券项目采取“模拟审批、模拟落地”提前预审,做实前期提高项目成熟度。加强专项债券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切实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益。提升国企投融资主体承载功能。放大财政资金资源导向杠杆作用,多措并举提升国企投融资承载实力。鼓励引导国有资本加大公益性项目投入,对可形成资产且具有一定现金流的政府性投资项目交由国企投建运营。搭建政银企合作对接平台,引导国企利用融资政策窗口期,用活用足市场化工具拓展融资空间。抢抓“双碳”政策机遇,运用碳中和债等碳减排政策工具筹措资金,有效参与绿色金融投融资运作。主动争规列盘抢支持。强化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合力,破解竞争性评选项目短板,建立重点领域项目储备库,更有针对性地精准策划生成可行性项目,在新基建、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城乡品质提升、海绵城市、城市管廊、综合交通、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方面争取上级更多的财力下沉支持。

(四)狠抓民生保障,提高为民理财实效

做实民生支出保障持续调优结构统足财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支持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支持办好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保障实施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体育等领域惠民生补短板专项行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落实就业优先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就业为民生之本,支持实施“四大群体”增收计划,进一步落实稳岗就业政策,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力度,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就业帮扶精准度。实施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先贴后补”,减轻市场主体财务负担,鼓励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发展海洋经济、文旅经济等藏富于民的惠民产业,多渠道提高居民收入促进扩大消费。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和涉农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大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投入,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农业保险财政保障机制,提高“三农”领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灾后救助效率。支持绿色生态环保完善生态环境资金投入机制,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细化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保卫战,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两江一带”沿线生态环境修复。加大碳达峰碳中和支持力度,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推动重点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五)狠抓激活机制,加快建立现代预算制度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在加强重大决策部署财力保障、强化财政资源统筹、规范预算支出管理等方面重点突破,加大零基预算改革力度,切实打破基数固化格局,加快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和预算项目库建设,强化预算执行约束和资金使用规范性。加强中期财政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持续细化预决算公开,建立全面规范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全面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提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管理和会计核算模块运行效率,将资产、债务、政府采购等融入预算管理主体流程,加强财政资金全流程闭环管控,增强大数据理财能力,提高预算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水平。加快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及时了解省上改革动态,全力争取对我市有利的改革政策支持。主动对接省上公共文化、科技、教育等分领域改革方案,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划分市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一体化深度融合,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绩效管理闭环系统,做实事前绩效评估,严格绩效目标源头管理,实施预算执行进度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动态管控,做细做实部门评价和财政重点评价,硬化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改进管理、政策调整挂钩机制,坚决压减非重点非刚性、进度慢绩效低的项目支出,促进财政资金规范高效使用。完善财政运行监测机制。实施政府债务风险指标管控,有效落实控债减债措施,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通过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强化“三保”支出预算编制执行管理,加强县级财政运行研判分析和预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切实守牢财政风险底线。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认真听取政协意见建议,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攻坚克难、奋斗进取,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作出更大贡献。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